第405章【首批科研资助项目】

“根据基金会的跟踪调查报告显示,我们将资助经费锚定在人身上,这些科学家们所在的大学或机构对他们的重视程度是直线拉升……”

安亦柔说着的同时看到陆鸣正阅读的一页内容上的科学家的信息便顺着举例道:“就比如你现在看到的这位孙光邈教授,他从事的基础研究短期难有变现成果而备受冷落,他所处的大学更加倾向于给那些能在两到三年内产出成功的科研成果,最好还能实现成功的创新产品。”

陆鸣一听呵呵的说道:“我这个不懂科研技术的人都知道搞科研去规定具体时间出成果是不切实际的,功利。”

安亦柔环抱双手说:“所以孙教授拿不到科研经费,他本身也不擅长酒桌文化,属于闷油瓶类型的学者,在争取科研资源方面的确很吃亏,基金会给了他每年6300万元的经费资助额度,据说他所在大学知道后,立刻就对他相当重视,不少校领导都去嘘寒问暖关照了。”

陆鸣听到这话却是轻轻地叹息了一声,没有多说什么,继续翻看着材料。

巨真实!

这样的例子在另外十几位获得资助经费的学者身上都有发生过,之前都是爱答不理的,现在他们所在的机构对他的尊重指数是直线飙升。

将主要的科研资源,也就是经费锚定在具体的人身上,确实是立竿见影的。

首先锚定在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身上,这笔经费肯定是用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当中,同时这笔经费的支配权给了这名科学家,他受到的尊重、受到的重视程度也上来了。

因为基金会规定了这名科学家如果离开了他所在的大学或机构,那么资助他的经费是不会留下,也会跟着科学家走,他到了下一个机构、下一个大学,经费就去了这所大学或机构。

所在的大学或机构不尊重人家,让人家受委屈了,他一走那么钱也没了,真正的人财两空。

而且基金会也给了他们出走的底气,经费始终跟着人走,学识在肚子里,去哪里都能继续做自己的研究。

这样的机制也让那些大学或机构不得不重视、不得不尊重人才,别的大学或机构可都盯着拿到基金会资助经费的学者,巴不得你这边让他不高兴,好把人挖走。

“这份材料是什么?”陆鸣看完之后发现还有一份文件,安亦柔瞄了眼解释道:“这是基金会审批通过的十五项独特研究课题的资助项目。”

陆鸣旋即打开一览,阅读了一会儿不由得笑道:“还真是挺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