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采用一个大胆的策略 —— 用炊事班当诱饵。梁松心里清楚,蓝军在寻找攻击目标时,可能会忽略炊事班这样看似不起眼的单位,但如果利用得当,就能成为出奇制胜的关键。
教员们按照计划行动起来。炊事班的成员佯装毫无防备地在营地做饭,炊烟袅袅升起,仿佛一切都很平静。
而梁松则带领其他教员在周围隐蔽埋伏,密切关注着蓝军的动向。
蓝军果然中计,他们看到炊事班,以为找到了一个容易攻击的薄弱环节,便派出一部分兵力快速包抄过来。
就在蓝军靠近炊事班,以为即将得手的时候,梁松一声令下,埋伏的教员们如猛虎出山般冲了出来。一时间,喊杀声震天,蓝军被打得措手不及,陷入了混乱。
然而,这只是梁松计划的第一步。他知道蓝军的指挥部才是核心目标,在吸引了蓝军部分兵力后,他迅速带领另一部分教员,以最快的速度绕到蓝军后方。
蓝军的指挥部此时防守空虚,梁松他们趁虚而入,一举端掉了蓝军的指挥部。
结业考核的这一天,天空澄澈如洗,阳光慷慨地倾洒在特种作战学院的考核场上。微风轻拂,吹动着飘扬的旗帜,发出猎猎声响,似乎也在为学员们的最后考验而欢呼鼓劲。
梁松身着笔挺的军装,身姿如松般在终点线处站得笔直。他的面容庄重而严肃,眼神中却又透露出一丝温柔与期许。胸前的勋章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那是他过往荣耀的见证,此刻也仿佛在激励着即将冲过终点的学员们。
考核的项目是一场高强度的综合体能与战术奔袭,全程充满了艰难险阻。学员们需要穿越泥泞的沼泽、攀爬陡峭的山坡、躲避模拟的炮火袭击,最后才能冲向终点。此刻,在考核场的各个角落,学员们正咬牙坚持,奋力拼搏。
梁松静静地站在终点线旁,目光紧紧锁定着前方的赛道。他看着学员们一个接一个跌跌撞撞地出现在视线中。有的学员脚步踉跄,双腿像灌了铅一般沉重,但依然强撑着身体向前迈进;有的学员汗水湿透了衣衫,脸上却写满了坚毅;还有的学员尽管身上带着几处模拟受伤的痕迹,却丝毫没有停下脚步的意思。
看着学员们这般模样,梁松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自己第一次参加考核的时光。那时候的他,和眼前的学员们一样年轻,怀揣着对特种作战的满腔热血。考核的强度远超他的想象,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当他终于接近终点时,体力已经严重透支,胃里一阵翻江倒海,他吐得昏天黑地,几乎要失去意识。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冲过了终点线。那是他军旅生涯中刻骨铭心的经历,从那以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一名特战战士的信念。
“加油!就快到了!” 梁松忍不住大声为学员们呐喊助威。他的声音浑厚而有力,穿透了嘈杂的考核场,传进每一个学员的耳中。学员们听到他的鼓励,仿佛又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纷纷咬紧牙关,加快了冲刺的步伐。
终于,第一个学员冲过了终点线,紧接着,其他学员也陆续到达。他们瘫倒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但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梁松快步走上前去,依次和每一个学员握手、拥抱。他的眼神中满是欣慰和自豪:“你们做到了,每一个人都很棒!这是你们努力的成果,也是你们未来继续前行的起点。”
学员们望着梁松,眼中泪光闪烁。在他们心中,梁松不仅仅是一位严厉的教员,更是他们在特种作战道路上的引路人。
这场结业考核,不仅仅是对他们体能和战术的检验,更是他们成长的见证。
新学期特种作战学院迎来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教学改革。梁松接到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内心既感到责任重大,又充满了期待。他深知,教学改革关乎着学员们未来的发展,更关系到学院教学水平的提升。
接到任务的当晚,梁松便一头扎进了工作中。他的办公室里,灯光彻夜未熄。桌上摊开着各种资料,有国内外先进的特种作战教学案例,有学院以往的教学总结,还有最新的军事理论研究成果。他坐在电脑前,眼睛紧紧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不停地敲击着,试图构思出一份完美的教案。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窗外的夜色越来越深。梁松感到有些疲惫,他起身走到窗边,拉开窗帘,深深地吸了一口夜晚清冷的空气。城市的灯火在远处闪烁,而他的心中只有这份沉甸甸的教学改革任务。回到桌前,他点燃了一支烟,猛吸了几口。烟雾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他的思绪也在烟雾中渐渐清晰。
第一个通宵过去,教案的框架初步成型,但梁松并不满意。他觉得内容还不够新颖,无法真正体现教学改革的精髓。于是,他继续查阅资料,不断地修改和完善。饿了,他就泡一碗方便面充饥。方便面的热气升腾起来,模糊了他的眼镜片。他匆匆地摘下眼镜擦了擦,又继续投入到工作中。电脑键盘上,不知不觉落满了方便面的碎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二个通宵,梁松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身体也开始有些吃不消。但他咬咬牙,告诉自己不能放弃。他重新审视整个教案,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再到教学内容的编排,每一个环节都反复斟酌。烟灰缸里的烟头越来越多,堆积如山,仿佛在诉说着他的艰辛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