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啥啊,自个儿吃。”赵爱民用筷子敲了一下碗,“先种好菜,等秋天有收了,咱再想其他。”
他不说,心里却默默盘着账。施肥的钱,浇水的钱,哪怕都是小数目,可长久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他本想去打些临工补贴家用,可院里这片地正是初创阶段,他不放心交给别人。
用过早饭,他开始清洗旧屋里的一些空竹框。那是他年轻时母亲从南边带回来的手艺品,因多年未用,沾了灰尘。赵爱民一边洗,一边用旧毛刷细细清理缝隙,不一会儿,竹子本来的青黄就露了出来。
“这拿来种豆角刚好。”他心里想着,又瞥了一眼院门外。
不一会儿,一道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是东院的李阿姨,手里提着两根细竹竿和几截塑料绳。
“赵哥,我看你种菜了,我那边有点儿废竹子,不用就扔了,你要不要?”
赵爱民连忙迎上去:“要,当然要,谢谢啊李姐。”
李阿姨把竹竿递过来,笑眯眯道:“我那边阳台也种过黄瓜,不过后来嫌麻烦,就不弄了。你要真种出来,给我看看。”
“成,我保证你秋天能吃上我种的黄瓜。”赵爱民笑着接过。
竹竿立起时,院子顿时有了点生气。赵爱民将它们扎成三角架,再用绳子绕上几圈固定,力道精准,角度刚好。他站在一旁望了望,满意地点点头。
午后天气渐热,赵爱民没有躲进屋里,而是坐在树荫下,捧着笔记本,一笔一划地记录每一样作物的生长情况。他把哪天施了水,哪天翻了地,甚至哪一处阳光照得最久,风口在哪儿,全都细细写下。
这本笔记,他已经坚持了三天。看似简单,却极耗心神。
忽然间,小林从门外跑进来,气喘吁吁地道:“赵哥,隔壁孙婶问你愿不愿意给她家那块荒地也整整,换她拿几个鸡蛋给你。”
赵爱民皱了皱眉,没立即答应。他脑中权衡着时间、体力,还有那块地的远近、朝阳条件。
“你觉得值不值?”他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