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页

至于有科举天赋的学生,毕竟数量极为稀少,族学会将他们安排在一个专门冲击科举的班级,贾琮也可能做到小班教学精细培养。

如此分科明确,能够尽量挖掘族学学生天赋的模式,相当适合京城贾氏一族。

勋贵家族么,用不着一门心思走科举这条路,能够进入官场的渠道太多了,安排有专才的子弟进入某些衙门,也不会引起多少不满和反弹。

甚至,若非担心太过惊世骇俗引起麻烦,他都打算在族学内部建立兵学课程,专门教导行军布阵的内容。

这些,贾琮在两代荣国公的手札上看到过,对于行军打仗的种种细节以及布置描述的相当直白清楚,算是两代荣国公以自身多年行军打仗经验,编写的‘实战教材’。

在这时代,可以说两代国公留下的‘战争笔记’,绝对是无价之宝,乃是一个将门稳定传承的核心机密。

只是可惜,大老爷早就宅废了,政二老爷走的是读书人的路子,根本就看不上两代国公留下的‘战争笔记’。

幸好王夫人基本算是文盲,对于府里的藏书根本就不屑一顾,不然两代荣国公的‘战争笔记’早就落到王子腾手里了。

指不定,王家能借此成为真正的将门世家,就和宋朝时期的种家将和折家将一般。

贾琮倒没敝帚自珍的想法,只是两代荣国公留下的‘战争笔记’太过敏感,不然作为族学兵科的教材,再好不过。

眼下,贾琮可没打算太过引人注目,也就只能将兵科改成武课,除了教导拳脚兵器功夫之外,也就是简单的带兵和战斗技巧,算是一种基层军官的培养手段吧,相当粗糙那种。

这些,他倒是隐约向贾蓉透露过,就是不知道这小子想明白没有。

“放心吧琮叔,族人那边我会顶着的!”

见贾琮态度坚决,贾蓉顿时没敢继续啰嗦,转而说起族学扩建一事。

整个宁荣街,基本都控制在贾氏一族手里,包括土地也是一样,族学那一块的土地同样不例外。

贾琮有意在族学增设‘杂学’科目,眼下族学的地盘自然不够,需要扩建操场还有教舍,以及食堂教师宿舍等等建筑。

作为代族长,扩建族学的银钱,大部分都由宁府出,也有部分由荣府摊派。